臺 北 故 宮 書 畫 院【官 网】

我这十年|范迪安:新时代“大美术”之路

来源: 作者:台北故宫书画院
我这十年|范迪安:新时代“大美术”之路(图1)


2018年,范迪安在国际美术教育大会上



2014年10月15日,我荣幸地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深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中国文艺的时代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吹响了新的进军号角。8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美术家、美术工作者振奋起前所未有的精神,涌发起前所未有的激情,立足时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用情用功感受和表现伟大时代,取得了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丰收。在这个过程中,我参与组织了许多重大主题美术创作和设计项目,和美术界同仁、中央美院同事们一起,以丹青语言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深感中国美术在几个方面呈现出鲜明时代特征。



一是以主题创作致敬百年党史,描绘时代史诗。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美术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用丹青画卷描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向往和奋斗风采。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到“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到“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广大美术工作者以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佳作为使命,以宏阔的视野与聚焦的典型形象刻画了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上的精神风貌,以可视可感的美术方式再现了党的伟大精神图谱。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视觉图景,广大美术工作者深刻领悟中国美术发展的时代方位和赋予的责任使命,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建设、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建设小康社会、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主题,聚焦表现中国精神、时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内涵、气象格局和气度品格都具有新时代的风采。此外,以表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长河大道》创作工程、以“天下黄河”“长白放歌”等为主题的油画釆风写生等活动,会聚起深入生活的队伍,立足中国大地描绘壮美江山、绿水青山,创作了具有时代主题的新山水画、新风景画。



二是以“大美术”服务社会发展,歌颂美好生活。把美的成果导向社会,以美术满足人民审美新期待,以包括设计、公共艺术、科技艺术乃至建筑设计在内的“大美术”方式服务国家重大庆典和城乡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美术的鲜明特征。在北京APEC峰会、杭州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主场外交活动中,相关艺术设计通过视觉意象阐释国家立场、传达国家形象,显现了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志、共和国勋章和国家荣誉勋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标志、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标志等设计,新建机场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都反映了“大美术”积极服务社会、赋能创新的独特功能。此外,知名美术家组成文艺志愿服务团走进基层,开展了大量美术特色鲜明的惠民活动,从浙江丽水到湘西十八洞村,从甘肃通渭到深圳福田……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三是以美术评论推进创作,以新媒体方式赋能美术传播。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创作的新成果、新经验、新气象需要推进研究,中国美协重视对美术创作的研究和推广,通过《美术》杂志、中国美协网站发布聚焦美术新创作的理论成果,《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美术报》《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报》等媒体形成活跃的美术评论阵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发起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已成为美术理论与艺术评论界的品牌盛会,为筑就新征程文艺高地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近年来,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打造了《新时代中华美育故事》《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诗画中国》等形式多样的新媒体视听节目,持续不断地向全社会讲好中国美术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价值。



四是以守正创新为引领,培育美术新人。“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美育进入一个全方位落地、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中央美术学院和全国各大美术院校相继成立美育研究机构或工作室,通过开设美育教师研修班、创立美育讲堂与社会美育实践基地等形式,探索专业型、复合型美育人才培养的路径,同时启动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美育学”学科建设,“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日益完善、广泛普及,使美术人才具备创造美的自觉追求和扎实功力,成为新时代“大美之艺”的传承人和创造者。



回顾8年来的中国美术发展之路,我深深感觉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文化文艺发展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久久为功,我们的美术就能不断谱写出新的时代篇章。



(本文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责编:勾晓庆